火绒小说

火绒小说>大唐:造反有理,我哥是黄巢 > 第54章 城门(第3页)

第54章 城门(第3页)

黄巢勒住马,看着远处的长安城,城墙高耸,城门紧闭,城头上隐约可见守军的身影。

“就在这里扎营。”他下令,“明日攻城。”

士兵们开始安营扎寨,挖壕沟,立栅栏,有条不紊,织锦匠的儿子和几个士兵一起搭建帐篷,他的手指被钉子划破了,却浑然不觉。

前太守的女儿带着医疗队检查伤员,大部分是行军时扭伤的,没有重伤,她松了口气,让士兵们烧些热水,给大家泡泡脚。

商队头领检查粮草,发现还够支撑一个月,他让人清点了一下,分出一部分给附近的百姓,百姓们感激涕零,纷纷表示愿意帮忙运送物资。

老书生在灞桥边散步,看到一块石碑,上面刻着“灞桥送别”四个大字,是前朝大书法家的手笔,他用手抚摸着石碑,突然想起年轻时和朋友在这里分别的场景。

“一晃三十年了。”他感叹道,时光像流水,带走了太多东西,却带不走心里的执念。

当晚,黄巢召集众人商议攻城之计,长安城墙坚固,硬攻损失太大,商队头领提议:“长安城西有个城门叫金光门,守卫相对薄弱,可以从那里下手。”

前太守的女儿补充:“我听说金光门的护城河比较浅,容易架设浮桥。”

黄巢点头:“好,就攻金光门,正面佯攻,吸引守军注意力,侧面强攻金光门。”

织锦匠的儿子突然说:“我可以织一些假旗帜,插在其他城门附近,让守军以为我们要全面进攻。”

黄巢笑了:“好主意,就交给你了。”

和玉器,他走到龙椅前,一脚把它踹得更远,说:“这破椅子,谁爱坐谁坐。”

他在大殿中央坐下,对亲兵说:“传我命令,安抚百姓,开仓放粮,严惩贪官,凡是欺压百姓的,一律查办!”

亲兵领命而去,他看着空旷的大殿,突然觉得有些冷清,心里想着,等天下安定了,就把这皇宫改成学堂,让孩子们在这里读书写字。

老书生走进国子监,这里是古代的最高学府,却早已破败不堪,书架上的书被烧了大半,只剩下一些残页,他心疼得直跺脚,让人把残页收集起来,小心地整理。

一个老博士找到他,哭着说:“先生,这些书是我们华夏的根啊,不能就这么没了。”

老书生点头:“放心,我们会修复它们,让它们传下去。”

他让人找来纸张和笔墨,开始抄写那些还能辨认的内容,老博士也加入进来,两人一边抄写,一边感叹。

织锦匠的儿子在皇宫的织锦作坊里找到了一架精美的织机,这架织机比洛阳的那架好得多,上面还留着未完成的锦缎,织的是龙凤呈祥的图案。

他坐下,手指穿过经线,突然不想织龙凤了,他想织一幅百姓耕作的图案,有农夫,有织女,有孩子在田埂上奔跑,有老人在树下乘凉。

他开始织,动作越来越熟练,织出的线条流畅而温暖,仿佛能看到那些鲜活的身影在眼前晃动。

前太守的女儿在长安的街道上巡查,看到义军士兵正在帮助百姓重建家园,有个士兵在帮一个老婆婆修补屋顶,动作笨拙却很认真,老婆婆则在下面递瓦片,脸上带着笑。

她心里暖暖的,走到一个茶馆前,茶馆老板正忙着烧水,看到她,赶紧倒了一碗茶:“姑娘,喝碗热茶暖暖身子。”

她接过茶,轻声道谢,老板叹了口气:“总算太平了,希望以后再也没有战争。”

商队头领在长安的码头忙碌,这里的码头比洛阳的大得多,停靠着不少船只,他让人清理河道,修复码头,打算尽快恢复南北的商贸。

一个老船工找到他,说:“将军,我知道一条水道,能避开险滩,以前运粮都走那条路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