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绒小说

火绒小说>大唐:造反有理,我哥是黄巢 > 第47章 迎战朱温(第3页)

第47章 迎战朱温(第3页)

此时,洛阳城内升起浓烟,黄巢的飞鸽盘旋而上,亲卫来报,说义士们已点燃了朱温的粮仓,火光里飘着棉籽燃烧的焦香。

朱温回头望去,脸色瞬间惨白,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,长刀从手中滑落,砸在地上,惊起片尘土。

黄宁的长矛抵住他的咽喉,矛尖的寒光映着朱温惊恐的眼睛,那里倒映着营寨的火光和远处城墙上新挂的“稻棉和”旗。

“你烧的棉苗,如今正长在你的土地里。”黄宁的声音很轻,却像棉枝的尖刺扎进朱温的耳中,“你抢的天下,终究要还给种它的人。”

朱温的嘴唇哆嗦着,想说什么,却被涌上来的血堵住,他最后看见的,是黄宁甲胄上的稻穗纹,在阳光下泛着金光,像无数饱满的稻粒在摇晃。

战斗结束时,夕阳把洛水染成了金红色,朱温的营寨已变成片稻田,浸了水的稻秆压住了余火,新播的棉籽在血土里悄悄发胀。

黄宁让人把朱温的尸体吊在洛阳城门口的木桩上,木桩上重新刻了字:“毁田者亡,护田者兴”,笔锋里既有中原的刚,也有岭南的柔。

前太守的女儿领着妇人们在城门口分发棉籽,每个洛阳百姓手里都捧着粒,指尖的温度让棉籽微微发热,像颗即将发芽的心脏。

老书生站在城墙上,用中原的隶书和岭南的韵律,高声念着新写的《洛阳谣》,词句里没有战争,只有稻棉生长的声音。

黄宁走进洛阳府衙,看见案几上摆着个陶罐,里面装着荆襄的土和洛阳的土,两种土混在一起,竟分不清彼此。

他将从荆襄带来的稻种和棉籽,分别撒进陶罐,又浇上洛水的水,水珠滚落时,在土面上砸出小小的坑,像无数只等待破土的眼睛。

亲卫进来禀报,说黄巢已下令开仓放粮,让百姓们先种上秋稻,等来年春天,再遍植棉苗。

黄宁点点头,走到窗前,看见“稻棉和”旗正缓缓升上洛阳城楼,与城墙上原有的牡丹纹石雕相映,竟生出种奇异的和谐。

他想起埋在荆襄城楼砖缝里的那株稻芽,此刻大约已顺着根须,将绿意蔓延到了这里,蔓延到了这片曾被战火灼伤的土地。

夜色降临时,洛阳的家家户户都亮起了灯,有中原的瓷灯,有岭南的竹灯,灯光透过窗纸,在地上投出稻穗或棉桃的影子。

黄宁披着甲胄在街上游走,听见百姓们在议论新种的稻棉,话语里的期盼比任何战报都更让他安心。

路过间织坊,看见织锦匠的儿子正用金线银线,在新布上绣着洛水两岸的风光,稻浪与棉海在布面上相接,没有丝毫缝隙。

他驻足看了许久,忽然觉得甲胄上的稻穗纹不再冰冷,反而带着些棉絮的暖意,像这片土地终于找回的温度。

回到府衙时,陶罐里的稻种已冒出嫩芽,嫩白的根须缠着两粒棉籽,像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,不肯松开。

黄宁吹灭烛火,让月光刚好照进陶罐,嫩芽在月光里轻轻摇晃,像在向他点头,也像在向这片重生的土地致意。

窗外,“稻棉和”旗在夜风中猎猎作响,这次不再是誓言,而是这片土地上,最踏实的呼吸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