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绒小说

火绒小说>大唐:造反有理,我哥是黄巢 > 第42章 抄书(第3页)

第42章 抄书(第3页)

一个跟着船队求学的洛阳学子问,这旗是什么意思。

老渔民指着远处的海平线,说书能让人看清路,种子能让人有饭吃,两样都不能少。

岭南的藏书阁又添了新书架,这次是用洛阳送来的木料做的。

阿蛮在最上层摆了本特别的书,封面上写着《天下同册》,里面贴着各地的书页——中原的活字印页,岭南的手抄纸,西域的羊皮卷,还有登州渔民画在布上的图谱。

黄巢来的时候,正看见阿蛮在书里夹一片新摘的棉叶,叶梗上系着的红绳,和洛阳太学匾额上的红绸是一个颜色。

“等这本书填满了,”黄巢说,指尖轻轻拂过书页,“天下就真的连在一起了。”

阿蛮点点头,从怀里掏出一张纸,是刚收到的飞鸽传书,上面是朱温的笔迹,说洛阳的新稻种试种成功了,亩产和岭南的一样多。

纸的角落,画着个小小的笑脸,和黄巢之前画在羊皮纸上的那个,一模一样。

太学的广场上,抄书的队伍还在变长。

有白发苍苍的老者,有刚会握笔的孩童,有穿着中原长衫的儒生,有裹着俚人筒裙的妇人。

他们抄的书,有的讲耕种,有的说医术,有的记算学,有的录歌谣。

纸页翻动的声音,混着远处码头的号子,田里的蛙鸣,还有孩子们的读书声,像一首没有谱子的歌。

阿蛮站在队伍旁,看着一个洛阳来的书生教俚人孩子用活字,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墨盘,墨汁溅在两人的衣袖上。

他们相视一笑,继续摆弄那些字模,阳光落在他们身上,把影子叠在一起,分不清哪个是中原,哪个是岭南。

藏书阁前的种子早已长成了一片田地,棉花开得像雪,稻穗弯如弓,菜籽结了荚,麦穗摇着金。

风过时,庄稼沙沙作响,听着像无数人在低声念诵,念的都是一样的字,一样的希望。

阿蛮想起黄巢说过的话,字是从土里长出来的。

他弯腰拾起一粒落在地上的稻谷,谷壳裂开,露出雪白的米仁,像一颗小小的太阳。

远处,飞鸽正掠过岭南的天空,朝着洛阳的方向,翅膀上驮着新抄的书,也驮着刚收的种子。

天下的书,从来不是用来藏的。

是用来,让日子越过越亮的。

而那些亮起来的日子里,每一粒米,每一页纸,每一个字,都在说同一个词。

那词,写在中原的稻穗上,刻在岭南的石碑上,印在洛阳的书页上,藏在每个读书人的心里。

那词,叫天下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