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绒小说

火绒小说>大唐:造反有理,我哥是黄巢 > 第55章 废墟(第1页)

第55章 废墟(第1页)

黄宁站在城楼的阴影里,听着黄巢那句“本来就该是这样的”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——那是母亲留给他的,上面的裂痕还清晰可见,是当年为了护着他躲过官兵的搜查时摔的。

他转身走下城楼,一阶一阶踩在青石板上,脚步声在空旷的楼道里回响,像在数着那些逝去的日子。

织锦匠的儿子正站在耕作图前,指尖轻轻点着图中一个弯腰插秧的农夫,黄宁走过去,顺着他的指尖看去,发现那农夫的草鞋上还织着细密的防滑纹。

“这细节,比宫里的龙凤图更见功夫。”黄宁的声音很轻,像怕惊扰了图中的人,织锦匠的儿子转过头,脸一下子红了,手里的丝线缠成了团。

前太守的女儿提着药箱从身边走过,鬓角沾着些草屑,黄宁叫住她,从袖中取出块干净的帕子递过去,“刚从城外回来?看你像是在田埂上摔了跤。”

她接过帕子擦了擦,露出手腕上一道新的划痕,“帮农夫们看牲口,被牛角蹭了下,不碍事。”,黄宁却皱了皱眉,“让药童给你上点药,别感染了。”

商队头领正在清点从贪官家里抄出的财物,账本摊在石桌上,被风吹得哗哗响,黄宁俯身看了看,指着其中一笔“玉器百件”的记录,“这些东西换了粮食,够城西的孤儿们吃半年。”

商队头领抬头笑了,“我也是这么想的,正让人联系玉匠,看能不能融了打些农具。”,黄宁点点头,“别全融了,留几件成色普通的,给孩子们当玩意儿。”

老书生在国子监的院子里晒书,泛黄的书页在阳光下舒展,黄宁走过去帮他翻了翻,看到其中一卷是《齐民要术》,“先生,这书得抄几份,给农夫们看看。”

老书生抚着胡须笑,“正有此意,只是缺些年轻力壮的帮手,孩子们认字还太慢。”,黄宁想了想,“我让伤愈的士兵来帮忙,他们虽不认多少字,但抄书的力气还是有的。”

他走到皇宫的废墟前,看着工匠们拆下来的雕梁画栋,其中一根柱子上刻着繁复的缠枝莲,黄宁摸了摸那些光滑的纹路,对工头说,“这木头别烧了,截成小块,给学堂做课桌椅。”

工头有些犹豫,“将军,这可是金丝楠木,做桌椅太可惜了。”,黄宁摇摇头,“能让孩子们坐稳了读书,才不算可惜。”

一个老兵抱着捆新做的农具从身边经过,黄宁伸手掂了掂那把锄头,铁头很沉,木柄打磨得光滑,“这是谁打的?手艺不错。”

老兵咧开嘴笑,“就是商队头领收留的那个扒手,现在成了铁匠铺的好手,说要打够一百把锄头才对得起将军的恩典。”,黄宁听着,脚步轻快了些。

他在市集上转了转,看到一个卖糖人的摊主正教几个孤儿捏糖,糖稀在孩子们手里变成歪歪扭扭的小动物,黄宁站着看了会儿,悄悄让亲兵把摊主的税银免了。

摊主后来知道了,非要塞给黄宁一个糖做的小老虎,“将军,您尝尝,甜着呢。”,黄宁接过来,却转身递给了旁边流口水的小乞丐。

黄巢在大殿里和将领们议事,声音透过窗纸传出来,带着些火气,黄宁推门进去时,正听到黄巢在说“这些旧官留着是祸害”,他默默地给黄巢续了杯茶,“哥,昨天城西的老主簿帮着算清了三年的粮税,识字的人还是有用的。”

黄巢看了他一眼,火气消了些,“那就挑着用,但谁要是敢再贪,我饶不了他。”,黄宁点头,“我已经让人把他们的家眷都安置在城外,同吃同住,也好让他们收收心。”

织锦匠的儿子新织了幅长安街景图,挂在城门口,黄宁特意去看了,图中有个卖胡饼的摊子,摊主的脸圆圆的,像极了潼关那个送饼的老汉,“你把他也织进去了。”

织锦匠的儿子不好意思地挠挠头,“他托人带信来说想来长安,我先把他织在图里等着。”,黄宁笑了,“等他来了,我请他吃长安的胡饼。”

前太守的女儿在医疗所里教几个姑娘辨认草药,黄宁路过时,听到她在讲艾草的用处,“这草随处可见,晒干了泡脚能驱寒,烧成灰能止血。”,他站在门口听了会儿,让人把军中多余的布料送来,“给她们做些药囊,装了艾草,挂在屋里也能驱虫。”

商队头领从南方运回了新的稻种,黄宁跟着他去城外的试验田看,农夫们正小心翼翼地播撒种子,他蹲下身,抓了把泥土闻了闻,“这土肥力够,应该能有好收成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