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布上还带着淡淡的药香,想必是和药材一起晾晒过。
“多谢。”黄宁接过红布,指尖触到她绣的蒲公英,针脚细密,很是好看。
她笑了笑,“我也要去驿站,那边有个杂役生了冻疮,去给些药膏。”
驿站在官道旁,离城不远,远远就能看见新搭的木架,像只展翅的大鸟。
工地上已聚了不少人,有帮忙抬梁的,有看热闹的孩童,还有些商贩,早早摆起了摊子。
一个卖糖葫芦的老汉举着杆子,红玛瑙似的糖葫芦在晨光里闪着光。
“将军来了!”有人喊了声,众人都往两边让,留出条路来。
大梁是根粗壮的楠木,由八个壮汉抬着,木头上缠着红绳,像给大梁系了条腰带。
黄宁把红布披在大梁上,工匠们立刻燃放鞭炮,噼里啪啦的声响里,大梁被稳稳架在柱上。
“上梁大吉!”众人齐声吆喝,声音震得枝头的麻雀都飞了起来。
一个瘸腿的杂役拄着拐杖过来,给黄宁作揖,“多谢将军建驿站,以后往来的商队有个歇脚处,咱们也能多些活计。”
他的手背上生着冻疮,红肿开裂,看着就让人疼。
前太守的女儿赶紧拿出药膏,用指尖蘸了点,轻轻抹在他的冻疮上,“这药膏加了鹿油,日日抹,很快就好。”
杂役龇牙咧嘴地忍着,却还是笑着说“多谢姑娘”。
黄宁走到驿站里面,见墙角砌着个大火炉,工匠说冬天烧起来,满屋子都暖和。
窗棂上雕着花纹,是工匠们照着水渠的闸门样式刻的,带着齿轮的图案。
“这边的柜台要宽些,方便登记。”黄宁指着墙角,工头连忙记下,手里的炭笔在木板上划出沙沙声。
后院搭着马棚,铺着厚厚的干草,墙角还堆着些豆饼,是给马匹准备的饲料。
“商队的马金贵,得多准备些精饲料。”黄宁对马夫说,马夫连连点头,手里的扫帚不停地扫着马粪。
走出驿站,见几个孩童正围着卖糖葫芦的老汉,眼睛瞪得溜圆。
老汉笑着摘下一串,递给最小的孩子,“吃吧,沾了上梁的喜气,甜甜蜜蜜。”
孩子刚要接,却被前太守的女儿拦住,“先洗手,我带了皂角。”
她从药篮里拿出块皂角,是用草木灰煮过的,泡沫丰富,带着股清香味。
孩子们排队洗手,小手在水盆里搅起水花,把皂角的泡沫溅得满脸都是。
黄宁看着他们,想起自己小时候,村里建祠堂,父亲也带着他去上梁,那时他也像这些孩子一样,盼着能分到块糖。
“将军,东边的商队到了,带了不少好东西。”一个士兵跑过来,手里举着个彩色的琉璃瓶。
琉璃瓶在阳光下闪着七彩的光,里面装着西域的香料,打开塞子,香气立刻弥漫开来。
商队头领跟着进来,是个高鼻梁的胡人,穿着丝绸长袍,见了黄宁,连忙作揖,“将军,这次带了双季稻的种子,还有些药材籽。”
他身后的骆驼驮着布袋,鼓鼓囊囊的,想必装了不少东西。
“种子先交给农夫,让他们按你说的法子试种。”黄宁指着不远处的试验田,那里的玉米苗已长得半人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