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姓们看着图纸上的栈道,又看了看文士带来的粮食和工具,纷纷拿起锄头扁担。
没有士兵督工,没有官吏呵斥,两岸百姓自发排班,日夜不休。
短短半月,栈道便修复如初,比预期快了整整十天。
消息传回兴王府,黄巢看着栈道通车的奏报,忽然对身边的太监说:“传旨,擢升梧州刺史为桂州团练使。”
黄宁得知后,特意让人将百姓们在修栈道时编的歌谣抄录下来,谱成乐曲,在宫中演奏。
“藤萝攀峭壁,汉俚共牵绳,”黄巢听着歌谣,手指不自觉地跟着节拍轻叩案几,“这歌声里,倒有几分力量。”
黄宁躬身道:“这便是民心的力量,比十万甲兵更可靠。”
七月流火,广州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忙。
除了大食、波斯的商船,连遥远的扶桑国也派来了使团,带来了硫磺和漆器。
黄宁在市舶司接待使团时,扶桑使者竟能用简单的汉话背诵《岭南辑要》里的句子。
“大齐的律法,如日月经天,”使者躬身行礼,“我国愿年年朝贡,互通有无。”
黄宁将使者带来的硫磺送往军器监,又回赠了新研制的曲辕犁:“此物可使亩产增三成,望能造福贵国百姓。”
使者捧着犁具,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黄巢在皇宫设宴款待使团,席间看着扶桑使者献上的宝刀,忽然问黄宁:“岭南之外,还有多少这样的国度?”
“海阔天空,诸国林立,”黄宁道,“若陛下能以仁德怀柔,岭南将成为天下货物的枢纽。”
黄巢举杯饮尽,眼中的野心渐渐被思索取代。
秋收时节,黄宁收到了宁猛力从交趾带回的喜讯——交趾王愿称臣纳贡,每年提供十万石稻米。
更让人惊喜的是,宁猛力还带回了交趾的稻种,据说一年可三熟。
黄宁立刻让人在广州城外开辟试验田,亲自带着农官观察稻种的生长。
有俚人老农看了稻种,捻着胡须道:“这稻子喜湿,若种在珠江三角洲,定能高产。”
黄宁便请老农担任试验田的管事,每月俸禄与州学的先生等同。
老农捧着俸禄,激动得手都在抖:“活了一辈子,从没见过农人能和先生拿一样的钱。”
消息传开,岭南的农人纷纷钻研农技,连孩童都知道“多打粮食,能换功名”。
尚让见黄巢日益看重农事,心中越发不满。
他找到几个对黄宁不满的汉官,暗中商议:“黄宁只知安抚蛮夷,却忘了我等中原旧部,若长此以往,我等岂非要屈居俚人之下?”
其中一个姓赵的参军道:“听说陛下近来常梦到长安,不如我们趁机进言,说中原百姓盼陛下北伐,收复故都。”
尚让觉得此计甚妙,连夜写了封奏折,列举了北伐的十大好处。
黄巢看到奏折时,正在看黄宁送来的秋收统计——岭南各州粮食总产量,已超过他起义前的整个河南道。
他摩挲着奏折上“长安”二字,心中泛起复杂的情绪。
次日朝会上,黄巢将奏折递给黄宁:“相国看看,尚将军的提议如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