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事实证明,刘禅的担心还是有些多余了!
没办法,他不知道的是,在这个儒家文化还没有经过五胡乱华及程朱理学阉割的时代,文官士人们可不像后世那些只知道成天把‘外圣内王’、‘以理服人’挂在嘴边的软蛋。
这个时代的文官士人,对于这‘自已人’和‘外人’那可是分得十分清楚的!
所以,面对他这以胡虏劳工来减少甚至代替百姓服徭役的想法,只略一思索之后,包括张昭这等在他看来有些‘迂腐’之人在内,一众文武大臣这会儿也是不由得纷纷抚掌赞成起来。
“传朕诏命,至即日起,恢复军功爵中‘庶人’之赐。今后凡军功所获之胡虏‘庶人’,不必遵按功爵大小之役使年限……此次所获羌、氐胡虏,妇孺皆优先赐予各州郡之功民。其余男丁凡十五及以上者,全部充入劳工营,专司朝廷各项工程之营建……”
至此,一道对大汉以及其周边国家,甚至是这整个‘三国时空’都影响深远的诏令,就此诞生于刘禅登基后的第二年,建兴二年!
第465章
“陛下曾言,文武之道,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!如今帝国军校已经颇具形制,然国子监虽已选址,却是尚未动工……”
建兴二年八月,眼看着在数万羌、氐劳工的加入下,帝国军校主体工程已经完成近半,而同样早已选好址的国子监,此刻却是连动工的意思都没有,以诸葛大大等人为首的一众文臣们,此刻却是有些坐不住了。
很显然,这是文臣们同样盯上了那些羌、氐劳工了!
“呵呵,非是朕有意偏心帝国军校,实乃如今朝廷人手不足。帝国军校之修建能有如此快进展,乃是羽林卫将士先前早已将地基、围墙之物建成之故……”
望向一脸着急的诸葛大大等人,刘禅也是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。
说起来,虽然国子监是刘禅为了改造太学、掺沙子而逼出来的产物,但既然答应了诸葛大大等人,那自然也不会故意拖延。
只不过,因为修缮关中各处水利之事尚未结束,刘禅自然不可能为了这‘重兴文教’的‘小事’再去征发百姓不是?
因此,在缺乏人力的情况下,国子监的修建自然便要往后推迟了。
至于调用原本要去修路的羌、氐劳工修军校,呵呵,别忘了这些劳工都是汉军所获,让其先给军校的建设出出力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。
“陛下,如今军校之建筑已经完工大半,不如先分出一半羌、氐劳工修筑国子临……”
眼见刘禅装起了糊涂,就是不提用羌、氐劳工修建国子监的事情,庞统却是站出来干脆将事情挑明了。
“嗯,这样吧,朕拨两千劳工与卿等,先负责国子监修建之准备事宜……”
眼见庞统都已经将此事挑明了,这糊涂已经装不下去,沉吟片刻后,刘禅随即也是‘大方’的拨出了两千劳工负责国子监修建之事。
“陛下是否太过吝啬了?三万余羌、氐劳工,陛下不说给一半,怎么也给上一万吧?这两千人单是打个地基都不够……”
面对刘禅的‘大方’,庞统顿时不由得一阵无语。
特喵的,修建军校动用了三万余劳工,轮到国子监之时,却是只给了两千,这偏心也不要偏得太过明显了吧?
“哈哈,尚书令误会了!非是朕吝啬,常言道事有轻重缓急,相比于国子监,拓宽重修秦岭与关中之直道,方为当务之急……”
看着老搭档那一脸无语的表情,刘禅却是丝毫没不好意思的地方。选择性的忘记了偏心动用羌、氐劳工修筑帝国军校的事,再次拿出了重修散关道、褒扬道及子午谷几条道路的大事来堵他的口。
“陛下这……”
面对刘禅这修军校时就没事儿,修国子监时便拿筑路来说事的双标行为,张昭这御史中丞也是站了出来,准备与其据理力争。
“陛下所言甚是!这重修秦岭直道确为朝廷当务之急……”
只不过,就在张昭刚刚开口之际,诸葛大大却是抢先认可了刘禅的说法,直接就把他这辩论之语给憋了回去。
没办法,正所谓说吃人嘴软,拿人手短。这建国子监的钱与帝国军校一样,也是由刘禅的内帑‘少府’所出呢!
更何况,正如刘禅所说,这重修秦岭直道的重要性,于帝国来说,眼下也确实比建国子监要重要得多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