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到这里,刘瑾再也忍不住,发出了咯咯咯的尖锐笑声。
他已经,迫不及待了。
迫不及待地想看到,杨凡死无葬身之地的那副惨状。
第二天,天刚亮。
通往皇宫的宫道上,就变得异常热闹。
一顶顶轿子,一辆辆马车,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。
从上面下来的,都是朝中,有头有脸的大人物。
他们的手里,都拿着一份或者几份,早就准备好的奏折。
很快。
数百封奏折,就通过各种渠道,被提交到了司礼监,堆在了刘瑾的案头上。
奏折,堆得像小山一样高。
刘瑾一封一封地拿起来看。
他看得很仔细,也很满意。
这些奏折的内容,出奇地一致。
全都是弹劾玉门关将军杨凡的。
弹劾他在京城大街上,公然施粥,意图笼络民心。
弹劾他当街行凶,袭杀朝廷命官,九门提督李泰。
这些奏折,出自不同的人之手。
有他刘瑾一派的官员,有兵部尚书闫家的门生,甚至还有一些平时保持中立的言官。
他们几乎是字字泣血,声声含泪。
将杨凡描述成了一个野心勃勃,罪大恶极的乱臣贼子。
杨凡之前所有的行为,在这些奏折里,也都被打上了阴谋的标签。
什么玉门关大捷?
那是他勾结胡人演的一出戏,为的就是骗取功劳,好进京谋事。
什么沿途剿匪?
那更是在收编自己的势力,扩充自己的党羽。
什么施粥救人?
那是在收买人心,为他将来的谋反,打下群众基础。
总之,黑的都被说成了白的。
功劳,被说成了罪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