院门口还没散去的村民们听到这话,纷纷点头附和。
“就是,他大伯说得对,那孩子才多大,去长长见识就不错了。”
“可不是嘛,读书科举是大事,哪能一蹴而就。”
三婶听着这些话,撇了撇嘴,拉着刚从屋里出来的婆婆,快步走进了偏房。
她从怀里掏出那两块碎银子,小心翼翼地塞到婆婆手里。
“娘,这是二嫂给您二老的。”
祖母瞅了眼外面,见没人看到,这才仔细把银子藏了起来。
可门外,眼尖的大伯恰好瞥见了这一幕。
一边应付着卢老爷,一边琢磨着怎么问家里再拿点钱。
大伯眼珠子滴溜一转,脑袋里立马有了主意。
等到三婶和婆婆出来,装作不经意地凑到祖母身边。
“娘,有件事,我想跟您商量一下。”
“您也知道,科举这事,光靠死读书是不行的。”
“人情往来,打点关系,那都是学问。”
祖母警惕地看了他一眼。
“你又想做什么?”
大伯露出一副全是为了侄子的表情,痛心疾首道:“娘,您想到哪去了!”
“我是想着,我认识几位在县里极有声望的同窗,这次县试,他们也都下场。”
“我想着介绍给璘哥儿认识认识,多条朋友多条路嘛。”
“只是……这人情往来,总不能空着手去,我最近手头实在是……”
还没等祖母开口,一旁的卢老爷咳嗽了几声,斜眼看了大伯一眼。
这些年,老二家日子好起来了,也没忘了他们二老,时不时就托人捎钱捎东西回来。
家里确实攒下了一点积蓄。
为了孙子的前程,花点钱打点关系,似乎也是应该的。
可一想到大儿子之前的那些混账事,卢老爷心里又有些打鼓。
大伯见有戏,赶紧又添了一把火,凑到卢老爷身边。
“爹,这钱是为了璘哥儿花的,也是为了咱们卢家的脸面啊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