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章
古代的基础设施很落后,有条路就算不错了。
牛车又没有减震系统,走一段路,骨头都快要散架。
所以,在官道上每隔十里建一个长亭,五里一个短亭,供行人歇脚。
恰逢赶考的日子,背负行囊的学子也越来越多。
大伯赶考几回,和不少学子还认识。
山长更是德高望重。
于是,很快打成一片。
庄毅一个也不认识,连山长作保的另外四位学子也不熟。
在一旁静静看着,扭着腰,活动筋骨。
当然,这跟庄毅的年龄有关。
那些学子,最小的都有十五六岁,他一个八岁的小屁孩,都只当他是谁的儿子,跟着到县城看热闹。
孙兄好久不见,这次孙兄肯定要一举高中。
借庄兄吉言,小弟提前恭祝庄兄高中。
两位就别谦虚了,考中后,一定要大摆宴席。
赵兄。。。。。。
十几位学子互相吹捧,听着对方说自己高中之类的话,心里高兴坏了。
还有部分学子,站在山长庄松的周围,请教学问。
山长笑着一一回答,享受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。
这位小兄弟是互相吹捧完,才有人把注意力转移到庄毅身上,还以为是谁的儿子,准备借他继续吹捧某位学子。
这是小弟的小侄子,书院缺一个考生,他来凑个数,长长经验。大伯淡淡的说。
山长没有说破,毕竟低调是书生的习惯。
他更不希望庄毅被吹捧,飘飘然到忘乎所以,这对考试毫无好处。
庄毅也觉得没必要浪费时间在这种事情上,顺着大伯的话往下说:长长经验,是好事情。
学子们闻言,笑作一团,对庄毅也就不怎么关注了。
毕竟一个凑数的屁孩,又不是神童,如果是神童的话,咱们就住在一个县里,怎么会没听说过。
然后,不知道是谁提议的,要在十里长亭题写诗词,以后高中了也算是一段佳话。
一听这话,纷纷赞同,个个摩拳擦掌。
他们都请山长先写。
山长本来不想写,但推脱不过,只好挥毫泼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