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低头看了看鞋子,小声道:“已经麻烦他们很多次了,不好意思再开口。”
“保护百姓是他们的职责,有什么不好意思的。”黄宁说着,让随行的士兵去库房取几双防滑的麻鞋来。
姑娘们听到这话,都偷偷笑了起来,前太守的女儿的脸颊红得像熟透的苹果。
商队头领这时赶着马车从城外回来,车上装着满满的盐袋,见黄宁便喊道:“将军,这次的盐颗粒细,纯度高,您要不要看看?”
黄宁走过去,抓起一把盐看了看,果然比上次的更白净,“好,按老规矩分下去,记得给学堂多留些。”
商队头领拍着胸脯保证,“放心吧将军,早就留出来了,还特意磨成了细盐,方便孩子们做菜用。”
黄宁刚要说话,却见一个士兵匆匆跑来,手里拿着封信,说是从北边送来的加急信。
拆开信一看,原来是北边的百姓寄来的感谢信,说按照《农桑辑要》上的法子种的谷子丰收了,还附了些新磨的小米。
“快把小米送到学堂,让厨房给孩子们熬粥喝。”黄宁把信小心地折好,放进怀里,心里暖暖的。
回到城中时,已是正午,市集上又热闹起来,卖馄饨的摊主正吆喝着,蒸汽在阳光下凝成一道彩虹。
黄宁走到馄饨摊前,要了碗馄饨,摊主特意多放了些紫菜,“将军辛苦了,多吃点。”
馄饨汤的热气模糊了视线,他看着周围来来往往的人,有挑着担子的货郎,有牵着孩子的妇人,有捧着书本的学生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平和的笑容。
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安宁吧,他想,用勺子舀起一个馄饨,热汤烫得舌尖发麻,心里却无比踏实。
吃完馄饨,黄宁去了国子监,老书生正带着学生们整理新到的书籍,书架上已经摆满了,连地上都堆了不少。
“这些都是各地送来的孤本,咱们得好好抄录,可不能失传了。”老书生指着一本泛黄的书,语气里满是珍重。
黄宁拿起那本书翻开,原来是本讲水利的书,里面画着各种水车的图样,“这个有用,让工匠们照着做几个试试。”
老书生连连点头,“我也是这么想的,已经让学生们抄录了,过几日就能送到工匠铺。”
从国子监出来,黄宁去了军营,士兵们正在操场上操练,喊声震天,连地上的尘土都被震得飞扬起来。
那个曾抱着农具的老兵见黄宁过来,连忙出列,“将军,兄弟们都练得差不多了,随时能上战场。”
黄宁摆摆手,“现在不是打仗的时候,是建设的时候,你们的任务是守护好这份安宁。”
老兵用力点头,“请将军放心,我们一定守好家园。”
黄宁走到兵器库,见库管员正在给农具上油,犁耙锄头摆得整整齐齐,比兵器还要亮堂。
“这些农具都是要送到乡下的?”黄宁拿起一把锄头看了看,刃口磨得很锋利。
库管员点头,“是啊将军,再过几日就要秋收了,得让农夫们有趁手的家伙。”
黄宁满意地点点头,转身往回走时,看到几个士兵正在教孩子们练拳脚,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,小脸憋得通红。
“将军,这些孩子说想跟我们学本事,将来也保卫家园。”一个士兵笑着说。
黄宁摸了摸一个孩子的头,“好啊,不过现在更重要的是好好学习,有文化才能更好地保卫家园。”